在瑞士發展心理學家,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裡,兒童認知發展可分成四個階段。
其中第三個—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可說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
近年,有些相關研究論述認為父母可藉由這個發展轉變階段,讓10歲前兒童除了學校的學習,還要能認識課本以外的其他事物,以促進他們未來在各方面能力的成長,同時於過程中增進親子關係。
10歲以前的兒童,其身心與學習力的發展變化
▶10歲以前的頭腦發展
從腦科學方面來看,10歲前的兒童正處於腦部成長的階段,此時可藉由一些方法幫助他們腦部發展。
3~7歲時期重視身體的活動,以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讓腦部接收資訊,這個目的在於促進右腦,也就是「感性腦」的成長,學會同理心與溝通能力。
7歲進入小學以後,開始從課本中學習知識,此時培養左腦,也就是「理性腦」,鍛鍊理解語言資訊的能力,對於他們理解自己很有助益。總之,這個階段的重點訓練在於將身體感受化成語言,以及深入理解文字資訊的能力。
▶10歲以前的心理發展
在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中,10歲是心理不穩定的時期。
10歲左右的兒童在學會客觀看待自我的同時,卻也缺少自我肯定的意識,很容易產生自卑感。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急速地長大成人,煩惱的事情與大人一樣複雜化,這正是他們可以客觀檢視自己的證明,而面臨的壓力亦是父母難以想像的巨大,因此有時會出現反抗的態度,不過這些都是成長必經過程。
▶10歲以前的學習力
就學習力方面來說,「10歲」是一個分歧點。
一般的教育規劃是於低年級時養成基礎能力,高年級之後讓這些基礎能力進一步發展,所以若無法在10歲以前學會基礎的能力,往後各方面的學習發展將會面臨困難。
雖然在長遠的人生裡,最初的10年只是一個階段,但將這個階段的經驗與生活視為建構人生的基石,應該就能明白該讓10歲的兒童學習、體會哪些事物才重要。
10 歲以前的兒童應該先學會的四件事
具體而言,10歲前的兒童應該先學會哪些事呢?在此選出了四項:
▶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
根據日本的統計研究,生活習慣規律的10歲前兒童,在學習力與專注力上比較優秀,而且多數也會自動自發幫忙家務或整理自己的物品。
進一步地說,他們能輕易整理好腦中的想法、善於控制情緒,以及比他人率先付諸行動,這些都是學力測驗無法測得,卻對於他們相當重要的能力。
▶經歷思考過程
10歲前兒童與父母的關係影響了之後的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形塑基本性格的時候,這關係到他們如何與人應對、看待事物。
此時若不讓他們經歷思考過程,而是全部交由父母決定,青春期的衝突反抗將成為親子雙方不易克服的困難。
▶發展語言能力
前面說過,10歲前是形塑基本性格的時期,所以廣泛體驗事物有其必要。但這並非指學習各種才藝,而是「綜合生活能力」。
其中,發展「語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首先就要聆聽孩子說話!或許有些孩子語彙少或不善於組織詞彙,但只要父母抱持耐心,給予孩子多一點思考時間,就能幫助他們語言能力的成長。
▶在盡情的玩樂中學習
當前的時代,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找出正確答案的能力,而是面對沒有正確解答的問題時,能否建立多種假設並嘗試解決,也就是所謂的「應變能力」。
父母可以透過沒有一定答案的遊戲來培養10歲前的孩子在面臨問題時,學會如何先建立假設並克服困難。
此外,戶外玩樂也是不可或缺,不一定要到特別設計過的場地,就算是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只要花點心思變化,即可讓孩子在盡情玩樂中學習成長。
雖然10歲以前先學會一些事有其好處,但並非絕對。父母不必因此感到焦慮,只需配合孩子的步調,帶著關愛從旁支持就是最好的做法。
(延伸閱讀:懷孕中最需加強補充的6種營養,照顧肚子裡的寶寶健康茁壯!)
(延伸閱讀:難怪會叫南非「國寶茶」!熟女抗老就靠它,讓你愈喝愈逆齡)
參考資料來源:10歳までに” すべき4つのこと。なぜ「遊べていない人間」はダメなのか?
圖片出處:photo-ac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