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這句話或許只是一個廣告宣傳句,但學音樂會讓孩子變聰明卻是真的。
透過各種相關研究可以了解到,「音樂」在以環境與行動來培育腦力的作法上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曾任搖滾音樂製作人,現為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加拿大學者Daniel J. Levitin認為「那些在音樂領域留下優異成績的鬼才們,如:貝多芬、披頭四、史蒂夫汪達,並非因為他們擁有一個特別優秀的音樂頭腦——」。
換言之,每個人出生時的“腦力”或許可以說是相同。只要經過後天的腦力培育,人人都能是音樂家。
孩童時期接觸音樂的重要性
有美國學者主張「沒有什麼事物像音樂一樣,能夠活化腦部的多個部位。
這對於日後建立學習基礎很有助益,同時也決定了孩子在學校,甚至是之後的成功與否。」由此可知,音樂亦可提升IQ等認知能力。另外,根據南加大的相關學術研究顯示,音樂不僅益於孩子的情操教育,還能強化「腦部建構與決斷力」。
特別是帶有伴奏的活動,效果顯著。將腦視為肌肉的話,讀樂譜、演奏樂器就是最終極的腦部運動。
既然如此,什麼時期開始接觸音樂相當重要!
在人類的感覺中,最早成長的是聽覺。2歲左右開始發達,4~5歲的幼兒後期到達臨界期,也是最重點的時期。這段極為重要的期間,應該盡量讓孩子多接觸各式各樣的音樂,不只培育音感,也是發展必要能力的機會。
音樂對於腦部發展的好處
具體而言,音樂對於腦部發展有三大好處。
■培育HQ(人性商數)
所謂「HQ」即Human Quotient(人性商數),由日本腦科學學者澤口俊之所提倡,指的是身處社會之中,協調地朝向夢想或目標邁進的生存能力。
讓腦部裡擔任思考創造的最高中樞「前頭前皮質」的主要神經系統接受音樂的刺激與鍛鍊,促進HQ發達。
尤其是彈鋼琴,藉由兩手不同的動作,先閱讀樂譜並記住,再彈奏出來,對於腦部訓練非常有效。
■對於語言學習具有效果
雖然幼兒時期的語言能力會逐漸發達,但基於音樂與語言一樣都是「聽」的行為,有研究指出「語言的音韻知識與音樂能力之間具有關聯性」,因此以音樂培育聽覺,對語言學習亦有好的影響。
此外,多所美國大學的學術研究也證實音樂能活化腦部裡主司資訊處理與認知功能的部位,接受音樂教育的孩童在智力測驗與記憶力測驗上皆有優異的成績,對於數學能力的培育也頗具效果。
■提升運動能力
音樂不只有聆聽,還有演奏。演奏可提升運動能力。看樂譜、為了配合旁邊的樂音而讓耳朵排除其他雜音、操持樂器時的指頭動作等,這些複雜的行為都成為腦部的刺激,促使主司運動功能的小腦變得發達,提高運動能力。同時,從小學習音樂的孩童,聯繫左右腦部分的功能會因此發達。強化兩邊的連結之後,腦力也隨之提升。
聆聽、演奏音樂能驅動身體的各種感覺與機能,刺激腦部多個部位。音樂亦具有療癒人心的效果,有益於孩子的情操教育,以及成為孩子們面對全球化世界時的溝通工具…優點多到說不盡。
對於孩子的音樂教育,父母不需太過嚴肅看待,不妨先以親子同樂的態度,隨意廣泛地聆聽,將音樂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中。
(延伸閱讀:肌膚粗糙難上妝…為何臉部角質清不完?了解4點導致角質增生的原因!)
(延伸閱讀:武漢肺炎讓居家生活清潔意識抬頭,消毒殺菌請你跟我這樣做!)
參考資料來源:音楽教育の3大メリットと、脳科学者が主張する “脳力UP”の理由
覺得文章實用嗎?趕快分享給出去吧!
或是到日本健康最前線 粉絲團按讚追蹤我們!精彩健康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