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萊豬進口議題鬧得沸沸揚揚
雖然政府已有完整的把關措施並提供相關科學數據,但部分民眾對於進口美豬仍保有疑慮。
除了瘦肉精,「肉類對健康是否有益」也是長久以來許多人爭論的議題。
現階段,大多數的看法還是認為吃肉對健康有不良影響。然而肉類真的會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嗎?其實,重點在於怎麼吃才健康。
◆破除「吃肉對健康不好」的四個迷思
肉類富含脂質與蛋白質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從古自今一直都是我們重要的營養來源。不過,因為一些相關研究與調查,讓肉類對健康的負面影響開始被討論,之後更聚焦在吃肉不健康的議題上,特別是牛、豬等紅肉。對肉類常見的四個迷思:
1.常吃肉會變胖
相關比較實驗的報告顯示,一段時間定量食用不同肉類的受試者的肥胖指數並無明顯變化。
而紅肉給人會發胖的印象是由於飲食中除了肉類之外,沒有其他飲食限制,導致於吃下的高熱量被歸咎於肉類,進而將「肉=胖」連結在一起,其實這是毫無科學數據的結論。
相反地,有女性實行原始人飲食法,五週內吃低碳水化合物且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成功減重4.5kg,腰部脂肪減少8%的的研究實例,這顯示肉類不僅不是造成肥胖的原因,還具有減少體脂的效果。
2.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有國外研究指出,4年內一天多吃0.5份紅肉的實驗對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較高。
這個結論與肥胖一樣,都是由於肉類以外的碳水化合物或加工食品吃太多所致,並無確切的科學數據支撐。
反而三餐飲食若以低醣、高脂質高蛋白質為主,除了能減肥,還可控制並改善血糖值。
3.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2010年有一份大規模研究報告指出,吃肉會讓罹患心臟病風險增加42%。
其實這份報告說的不是紅肉,而是加工肉品,無法直接證明紅肉與心臟病風險增加的因果關係。
此外,根據其他相關觀察研究,白肉與罹患心臟病也無關連性。
4.增加罹癌的風險
雖然有專家認為吃肉容易罹患癌症,不過這個說法是依據高溫烹調所產生有毒物質PAH(多環芳香烴)或HAA(雜環芳香胺)而來。
加上有研究顯示紅肉內含的血紅素鐵或加工肉品若經高溫烹煮後食用會增加結腸癌的風險,更加讓人認為肉類與癌症有關。實際上並不是肉類具有致癌因子,高溫烹調與加工才是可能導致罹癌的原因。
◆如何吃肉吃得健康
加工肉品或高溫烹調,與低溫烹調未經加工的肉品,兩者對於健康的影響完全相反。
平日料理時,只要採用低溫烹煮肉類食材並控制醣類攝取量,盡量避免油炸食物,就能吃得健康且兼顧美容效果。
「吃素環保救地球」如此堅持素食的信仰雖然大有人在,從科學角度來看卻是有點過於極端。
縱使愛護動物的精神令人感佩,不過這與有益健康無關。
想要吃得健康不是在於吃不吃肉,而是應該從追求健康飲食,必須先提升肉品品質的觀點,去思考如何應用更為人道的方式飼養家畜,這或許是一種比較正確看待肉食主義的態度。
(延伸閱讀:學習5種改善自信低落、負面思考的方法,培養堅韌不催的自信心靈!)
(延伸閱讀:藍莓護眼是都市傳說嗎?其實護眼的關鍵成分就在「花青素」)
參考來源:「お肉は体に悪い」って本当かウソか?健康的なお肉の食べ方
圖片來源:Photo-AC
覺得文章實用嗎?趕快分享給出去吧!
或是到日本健康最前線 粉絲團按讚追蹤我們!精彩健康資訊不漏接!